
官方微信
投稿注意事项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3
期刊简介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1992年8月创刊,为国内资深医学专业学术刊物,全国发行,正式标准刊号ISSN1005-8001,CN44-1391/R,88内页,双月刊,全铜版纸印刷。
自2010年起已连续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5年被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2022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2024年继续被收录为“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此外,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博看网等数据库收录。
2017年荣获“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2018年获“广东省优秀期刊提名奖”。2020年在广东省第五届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中本刊2019年第1期“RSNA专栏”和2019年第4期“影像医学英语阅读栏目”分获优秀栏目策划类一等奖和三等奖,2020年第1期杂志封面获优秀封面设计类二等奖。
本刊集中反映我国医学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领域的的新技术、新进展、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成果;坚持促进我国放射学领域学术交流的办刊目标;坚持实用和适用的原则,是一本面向中基层,针对性强,以继续教育为特色,图文并茂的医学影像专业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RSNA专栏、学术指南、实验研究、病例报道、影像诊断思维、论道核医学、病例诊断大赛、信息窗等。
多参数MRI迁移学习术前评估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脉管侵犯
张奕昭;陈瑾然;赖婵;梁克明;林志萍;李剑波;刘壮盛;目的 构建和验证MRI迁移学习模型,用于术前评估乳腺癌的脉管侵犯(LVI),并与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术前腋窝淋巴结临床评估为阴性(cN0)的乳腺癌患者361例,均行乳腺MRI检查和手术切除,分为训练集(172例)、内部验证集(74例)和外部验证集(115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在常规MRI征象中筛选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术前多参数MRI,分别采用预训练和未经预训练的DenseNet121网络建立迁移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两种模型的诊断效能。基于月经状态、肿瘤大小和分子亚型对迁移学习模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常规MRI征象均不是乳腺癌L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108~0.389)。外部验证集中,迁移学习模型诊断乳腺癌LVI的效能高于深度学习模型(曲线下面积:0.903比0.835,P=0.010),且其诊断性能不受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或分子亚型的影响(P=0.193~0.855)。结论 在训练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基于多参数MRI的迁移学习能准确评估乳腺癌LVI状态,诊断效能优于深度学习模型。
基于超声和动态对比增强MRI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良恶性乳腺肿瘤预测模型
孙钰舒;孙福涛;王靖怡;徐杰杰;杨姗姗;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8月—2024年5月行乳腺超声及DCE-MRI检查的348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经伦理批准,排除42例后入组),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乳腺肿瘤组(BBTG)(n=156)和恶性乳腺肿瘤组(MBTG)(n=192),按7∶3分为训练集(n=243)和测试集(n=105)。提取超声与DCE-MRI的定性及定量特征,经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特征后,通过DeLong检验比较联合诊断与单一诊断效能,构建决策树、随机森林、极限梯度提升(XGB)等7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通过独立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采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值解释最优模型。结果 训练集中,BBTG与MBTG在DCE-MRI药代动力学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病灶形态、钙化、纵横比、形状、边缘、内部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纵横比、形状、Kep、Ktrans、边缘、TIC曲线6个独立预测因子(P<0.0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超声与DCE-MRI联合诊断的效能最佳。7种模型中,XGB模型性能最优,训练集与测试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3和0.978,敏感度、特异度均优于其他模型,决策曲线显示其分别在0.20~1.00和0.22~0.92阈值内临床净收益最高。SHAP分析提示边缘清晰、形状圆形/类圆、高Kep值、低Ktrans降低恶性风险,纵横比大于1、TIC曲线Ⅲ型增加恶性风险。结论 联合超声与DCE-MRI特征的XGB模型可有效提升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效能,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基于3D酰胺质子转移加权直方图术前预测直肠腺癌T分期及周围神经侵犯
任兆军;牛雅欣;张沥;李陇超;张晶;雷晓燕;汤敏;闵智乾;目的 探讨基于3D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直方图模型术前预测直肠腺癌T分期(即T1~2和T3~4分期)及周围神经侵犯(PN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4年6月共161例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T1~2期(低分期组)和T3~4期(高分期组)、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在T2WI-APTw融合图像上逐层勾画兴趣区(ROI),使用Matlab R2024b提取直方图特征,通过单变量分析筛选出差异有意义的APTw直方图参数,并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直方图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独直方图参数及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使用De 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高分期组的APTw直方图参数最大值、第99百分位数(APTw-99%)、偏度、范围均显著高于低分期组(均P<0.05),直方图联合模型预测T分期的AUC值最高为0.828(敏感度:90.2%,特异度:66.1%),其诊断效能优于单独直方图参数(0.619~0.707,P<0.05)。PNI阳性组的APTw直方图参数最大值、APTw-99%、第95百分位数(APTw-95%)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联合模型预测PNI阳性的AUC值最高,为0.768(敏感度:60.3%,特异度:87.3%),优于单独的直方图参数(0.614~0.620,P<0.05)。结论 基于3D APTw MRI直方图联合模型可术前无创、定量、有效地预测直肠腺癌T分期及PNI,优于单独直方图参数。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定量鉴别良恶性胆囊肿物的价值
云惟健;王欣怡;伏文皓;唐广磊;关键;李畅;目的 评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ADC值定量在鉴别良恶性胆囊肿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4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肿物61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磁共振检查(含DWI序列),其中胆囊恶性肿瘤37例和良性肿物24例。测量胆囊肿物实性部分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计算其T1WI、T2WI信号与肌肉组织的信号强度比(SI-RT1、SI-RT2)。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肿物DWI上14例表现为高信号,23例表现为很高信号;良性肿物DWI上11例为等信号,13例为高信号,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胆囊恶性肿物ADC值[(1.079±0.20)×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肿物[(1.93±0.31)×10-3mm2/s](P<0.001);恶性肿物SI-RT2(3.54±1.14)显著低于良性肿物(5.18±1.41)(P<0.001)。ADC值鉴别良恶性胆囊肿物的诊断界值为1.41×10-3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100%,曲线下面积(AUC)为0.998。SI-RT2鉴别良恶性胆囊肿物的诊断界值为4.3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7%、75%,AUC为0.812。结论 磁共振成像ADC定量可用于鉴别胆囊良恶性肿物,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
基于术前临床及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CNLCⅠa期肝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探索
彭文凯;姜华;目的 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的模型预测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肝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风险的效能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确诊为肝细胞癌的88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MRI影像数据(早期复发38例,未复发50例),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61)和验证集(n=27)。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早期复发相关的独立临床预测因素,并基于此构建临床模型。对T1WI、T2WI、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依次通过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算法筛选特征,利用逻辑回归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结合临床预测因素构建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DeLong检验、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效能和临床价值。结果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异常凝血酶原是预测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该变量构建临床模型,其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691(95%CI:0.554~0.828)和0.702(95%CI:0.475~0.928);基于各期序列,共筛选出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97(95%CI:0.822~0.971)和0.841(95%CI:0.663~1.000)。联合模型表现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值分别达到0.915(95%CI:0.844~0.986)和0.852(95%CI:0.674~1.000),效能优于单一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所有区间内表现最佳;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在中等阈值区间(0.3~0.6)表现突出,临床净收益较其他模型更高。结论 MRI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预测CNLCⅠa期肝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联合模型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
双能CT羟基磷灰石-水分离技术与定量CT测定腰椎骨密度的对照研究
余含笑;于桐泊;姚容;杨李;朱雪娥;目的 评估双能CT(DECT)羟基磷灰石(HAP)-水分离技术测量人体腰椎骨密度的可行性,并与定量CT(QCT)测量值比较其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我院同时行腰椎DECT平扫及QCT检查的患者共118例,其中男56例,女62例,年龄19~88岁。分别采用DECT和QCT测量腰2、3、4椎体的HAP(水)值及骨密度值。先由一名有5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勾画、测量兴趣区(ROI),然后由一名有10年以上骨肌系统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复核。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DECT与QCT测量骨密度值的相关性及差异性。DECT和QCT测量的腰2、3、4椎体间的骨密度值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法。结果 DECT与QCT测量的骨密度值高度线性相关(r=0.962,P<0.01),DECT测量值[腰2椎体:(110.76±35.83)mg/cm3;腰3椎体:(103.05±36.19)mg/cm3;腰4椎体:(105.53±34.57)mg/cm3;腰2~4椎体:(106.56±35.57)mg/cm3]稍低于QCT测量值[腰2椎体:(124.04±49.96)mg/cm3;腰3椎体:(115.08±49.74)mg/cm3;腰4椎体:(117.21±48.79)mg/cm3;腰2~4椎体:(118.92±49.50)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ECT和QCT测量结果均显示腰2、3、4椎体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0.330)。结论 采用DECT HAP(水)分离技术测量人体腰椎骨密度可行,其测量值稍低于QCT测量值。
磁共振氘代谢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
翁蓓;孔令敏;王焕军;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异常代谢活动往往早于形态学改变。磁共振氘代谢成像(DMI)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代谢成像技术,通过外源性氘标记代谢探针与磁共振成像相结合,实现了对肿瘤代谢活动的动态监测。本文系统综述了DMI的成像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该技术在肿瘤代谢异质性分析、治疗反应评估和个体化精准诊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研究表明,DMI能够通过实时监测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关键代谢途径,为肿瘤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代谢分型提供重要依据。目前DMI仍存在检测敏感度有限、探针制备成本较高及专用设备需求等技术瓶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未来研究应着重优化探针设计,开发新型成像算法并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方案,以推动DMI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代谢成像技术,DMI有望成为肿瘤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
肾神经鞘瘤CT表现一例
林芳;朴金明;孙默;牟颖;吴皓楠;位影;张蓓;神经鞘瘤是起源于周围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于四肢和头颈部。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右肾实质的神经鞘瘤,CT平扫呈稍低及稍高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延迟强化。镜下以温和的梭形细胞为主,免疫组化S-100(+),Vimentin(+),SMA(灶状+),β-catenin(膜+),Ki-67(+1%)。肾神经鞘瘤少见,仅根据影像表现难以确诊。
双侧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滕彦斐;张小燕;郭顺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于卵巢临床少见,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易与卵巢其他肿瘤混淆。本文报道1例双侧影像学表现不同的卵巢DLBCL病例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
SAPHO综合征影像表现一例
曾祥芹;罗昕;安建坤;SAPHO综合征是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和骨炎的总称,以皮肤和骨关节病变为典型特征。现报道一例影像及临床资料完整的SAPHO综合征,该病影像学表现为胸锁关节、第一胸肋关节、骶髂关节及腰椎的病变,可见不同程度的骨炎和骨质增生,并通过回顾文献加深对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征象认识。
桥小脑角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思维
朱珍;解骞;申晓俊;梁宗辉;桥小脑角的孤立性粒细胞肉瘤(GS)在临床上极罕见,易被误诊为桥小脑角的常见肿瘤如脑膜瘤、面听神经鞘瘤等。本文介绍一例桥小脑角GS,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重点阐述其影像特征及诊断思维,以提高影像医师的诊断水平。
“臣心对比”病例诊断大赛(第四季)第二期病例诊断点评
<正>病例3点评专家: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师毅冰李晓乐主要病变描述CT平扫示骶1~3椎体及其附件区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及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骨质破坏区呈“蜂窝状改变”,破坏区边界清晰,部分边缘见不完整硬化和骨嵴改变。两侧骶髂关节间隙清晰,髂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病变巨大,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软组织肿块突破骨轮廓,向前明显突入盆腔,向右推移髂腰肌、竖脊肌,局部与髂腰肌分界欠清,并深入周围肌间隙。
擎先生之炬火 燃介入之炽焰——纪念我国介入放射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刘子江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高波;杨建勇;罗祖炎;<正>人生格言:“作为一名医生,离开了病人好比鱼离开了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病人做点事。”——刘子江放射科从一穷二白到全国领先1953年,28岁的刘子江在毕业表格上郑重写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十个大字,他斩钉截铁地说:“响应党的召唤,实践自己的理想,一辈子不后悔”。组织上将他分配到位于祖国西南的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医附院),从此他扎根贵州,一干就是32年,贵医附院放射科也成为刘子江铸造辉煌成就的人生起点。
公告栏
期刊信息
刊名: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创办日期:1992年8月
刊期:双月刊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
总编辑:孟悛非
常务总编辑:杨建勇
电话:020-87331859
020-87755766-8470
邮箱:yxzdyjr@126.com
投稿网址:www.yxyjr.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8001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91/R
邮发代号:46-221
地址:广东广州越秀区竹丝岗二马路5号龙珠大厦写字楼2楼
邮政编码:510062